機場倉儲作為航空物流的核心環節,有著存儲時間存在動態變化、流轉效率和操作精度要求高、額外安全檢查保障的多重挑戰。傳統的倉儲管理模式下,非常依賴人工記錄進行逐項的核對、檢查、盤點,導致倉儲的效率較低或需要大量人工進行管理,且難以實現物資全生命周期追蹤。這一現狀與目前飛速發展的電商等領域帶來的多類型運輸需求有著巨大的沖突。而RFID技術的深度應用,通過動態庫存管理、實時數據采集與智能預警,為機場倉儲提供了“精準化、可視化、閉環化”的解決方案。
RFID標簽綁定——從靜態記錄到動態響應
傳統倉儲管理下,需要通過掃碼等方式進行逐項的信息核對,而通過為每個在進站的時候賦予RFID標簽進行系統級的綁定后,即可在后續的轉運和倉儲管理環節實現高效的管理。例如在完成登記后進入貨運區域的復核盤點時,RFID手持掃描器快速對整車貨物進行群讀群掃,即可完成RFID標簽在數量和細則上的核對工作,在閘口的停留時間可以降低至2分鐘以內。對于關鍵的盤點環節可以減少擁堵的可能性。
案例:某大型機場的轉運分撥區在配置了RFID手持掃描器進行檢查后,每車次貨物的檢查和校對時間縮短至2分鐘以內,節約時間80%,盤點員工的使用率從4人減少至1人。
動態定位+空間優化——從固定存儲到靈活調度
傳統倉儲依賴固定庫位管理,難以應對航班的調整、臨時周轉等突發需求,而航班受天氣等因素變化的可能性極高。RFID技術通過空間識別特性,可實時追蹤物資位置,這就為系統動態分配存儲區域提供了足夠的數據支撐。例如,系統根據航班計劃自動規劃貨物存放位置,并支持多批次貨物的并行存儲與快速調撥,從而動態的增加了倉儲空間的有效利用率。此外,結合AI算法,系統可分析歷史數據預測存儲需求,優化庫位利用率,減少空置率。并且通過RFID手持掃描器的遠距離讀取功能,可以精準的完成貨物的拿取規劃和導航,達成存儲精確、拿取高效的目標。
案例:某樞紐機場在倉儲分揀區部署RFID+AI系統后,庫位利用率提升40%。系統會自動將延誤批次貨物轉移至臨時存儲區,并優先調撥后續航班所需物資。通過動態存儲策略,機場在高峰期實現“零積壓”,同時縮短貨物等待時間30%。
RFID+航班協同——從被動調整到主動響應
傳統倉儲需依賴人工協調航班變動與物資調度,存在響應和處理決策的延遲風險。通過固定式RFID讀寫器與手持終端的聯動獲取的倉儲信息后,系統可實時同步航班計劃調整信息進行自動評估。例如,天氣變化導致航班晚點時,系統自動通知倉儲部門將該批次貨物從出庫位置調整到臨時等待區,避免存放在出庫等待區對后續的貨物造成影響。此外,手持終端可接收到推送的動態操作指引,確保工作人員及時響應變化,減少人力調度成本。
案例:某國際機場在航班調整場景中應用RFID+航班協同系統后,物資調度響應時間從傳統模式的40分鐘縮短至5分鐘。系統檢測到某航班延誤2小時通告后,機場在無額外人力投入的前提下,自動完成了出庫順序的動態調整并且實時更新到工作人員的RFID手持終端中,實現了秒級響應。
RFID技術的深度應用,不僅解決了傳統倉儲的效率與安全瓶頸,更重構了機場物資管理的邏輯。通過動態庫存管理、非接觸式盤點、實時響應等能力,這一模式實現了從“人工記錄”到“數據閉環”的躍遷。通過這樣的升級動態管理倉儲,不僅在基礎效率上得到極大的提升,可以動態識別與規劃的特性,更可以滿足危險品、生鮮等不同品類的商品運輸和存儲需求,極大的擴展了運輸的空間和業務范圍。隨著更多不同運輸技術的配套升級,機場可以以更好的服務和更高的效率完成更多的挑戰。